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通識,與專業

昨天有位系所助理跑來説:不管啦,我要把必修課排在通識時段…


當場我們四位同仁就傻眼了,畢竟該教學單位一整個學年的課程,包括大學部與研究所,還有不需要到課堂上課的專題課程,加起來也不過130門課,何至於非要把必修課程排在通識時段?


我們的同仁耐心地向他解釋,畢竟教務會議時大家也同意不要把必修課排在通識時段,而且當學生發現他想要修的通識課,因為系上必修課程的安排,造成他沒有辦法修,他並不會認為這是系上的問題(不是每個學生都知道現在本校的課程大多數由系所自行安排),而會不斷的跟學校反映,認為學校剝奪了他的受教權。


尤有甚者,我自己還遇過很懂得善用評鑑的學生,在校級會議上提出意見希望通識中心在「非通識時段」多開一些課方便學生選修,當我委婉地告知所謂的「通識時段」是通識中心和系所之間的協議,除非老師在通識時段內開課確實有困難,否則我們不會把課程開在非通識時段;因為開在非通識時段的課程很有可能會跟系所的必修課程衝突,讓大部分的學生不能修,這一方面是維護大部分學生的權益,讓大家可以盡量修到想修的通識課,另一方面也為了幫助老師滿足學校對老師在授課時數上的要求。沒想到我說完,同學竟然說通識中心還是應該要在「非通識時段」多開幾門課,因為他已經提出建議了,如果中心開了課,就表示他的建議學校有採納,這樣「評鑑時也比較說得過去」!


同仁聽完我的解釋後走了,看得出來他不是很滿意,畢竟他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是行政工作最沒有成就感的部分);當然我們心裡也知道,會來問的已經算不錯了,我還在無意中發現有問也不問就把必修課程排在通識時段的教學單位,那也只能搖頭嘆息了。


其實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根源於,系所認為專業才重要,通識不重要。他們認為學生進來就是要培養專業能力,至於非專業的「一般能力與態度」,也就是最近這兩年來我們的上級機關喊得震天價響的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尤其是基本素養),系所多半認為這些是「學生本來就應該要有的」,既然是學生本來就應該要有的,系所當然不需要多花時間在這件事上面。


而學生也認為來上大學就是要學專業,有執照可以考的科系,常常只在乎跟考執照相關的科目上;沒有執照可考的科系,學生通常也只願意花時間在跟專業有關、或者考研究所的學科上。


家長就更不用提了,有多少人聽過家長說:好好讀書就好,其他的事情不用管?


但是這些「其他的事情」,其實很多都是一定要管的。


上次南方朔在天下雜誌提到,「偉大的創造者,他們的頭腦需預存相當多可被隨時調動的知識。一旦出現挑戰,他才可能去鑑別資訊、解決問題,找出新的可能性。」要累積這些知識,沒有其他的捷徑,就是平常要多看書,吸收各種不同的資訊,而通識教育,就是將專業人士導向廣博學習的一扇窗。


如果只重視專業,不重視通識,這樣的人,可以成為專業人士,但無法成為偉大的創造者。台灣已經有太多的專業人士,所有iPhone的技術我們都有,但是我們卻造不出一台iPhone;這中間的差別就在於,我們都是專業人士,卻不是創造者。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白宮的Scientific Integrity Guideline

White House Releases Long-Awaited Guidance for Scientific Integrity - ScienceInsider

由於過去在小布希的時代,針對科學資訊公開的部分,聯邦政府機構好像沒有一致的政策對外溝通,所以歐巴馬上任後便要求要制定一套政府的scientific integrity policy.

我們大有為,但永遠都是急就章的政府大概沒辦法瞭解,老美花了一年多(從2009年3月到最近)才寫了四頁的"最低標準",內容如下:

Political officials should not suppress or alter scientific or technological findings.
政府官員不應壓抑或竄改科學或技術的發現。

Data used for policy decisions should "undergo independent peer review by qualify experts, where feasible and appropriate."
使用於公共政策制定的數據,在可能且適當的情況下應由合格的專家進行審查。

Agencies should set clear standards for dealing with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adopt 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機構應建立清楚的利益迴避標準,並制定保護告密者的政策。


Agencies should expand and promote access to scientific information by making it available online.
政府機構應將科學資訊上網,以推廣、提升科學資訊。


There should be principles for communicating science to the public, such as explaining uncertainties and describing the probabilities of best- and worst-case scenarios.
機構應有與大眾溝通的政策,例如要解釋有疑問處,並將最好與最壞的可能都解釋清楚(老葉曰:我們的政府好像永遠都在講「最好的」可能)


Federal scientists can speak to the media and public about their research "with appropriate coordination with their immediate supervisor and their public affairs office."
聯邦政府的科學家們在與媒體或大眾討論他們的研究之前,應先與他們的長官或所屬機構的公關室討論。


Agencies should facilita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ientists, such as encouraging publication of results and presentations at meetings.
政府機構應該要鼓勵他們的科學家發表研究成果,以促進專業的成長。


這個標準頒佈出去以後,接著所有聯邦政府所屬的研究機構,要在120天內制訂政策。


這裡面有些東西我們真的可以學學,不過不要忘了,他們說這是「最低標準」喔...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晃玉

晃玉(Euphorbia obesa)又名布紋球,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晃玉是日本人給它的名字,日本人對仙人掌跟多肉植物都很愛好,很多仙人掌以及多肉植物的名字都是日本人取的,他們也花了很多功夫培育跟繁殖這些仙人掌以及多肉植物。

不管是仙人掌還是多肉植物,如果是圓呼呼的一坨,不管有沒有刺,日本人就會管它叫做「玉」。第一次看到它的時候,大概不會有多少人想到它和聖誕紅同科,因為他就是圓呼呼的一坨,有八個稜角。布紋球是大陸的名字,不知道是為了不要使用日本名有關?其實布紋球聽來也不錯,不過叫慣了晃玉一時也改不了口。

但是它是如假包換的大戟科植物,主要都分佈在熱帶。大戟科的特徵包括了會分泌乳汁(這點有一次我不小心弄傷了我的晃玉時就發現了),開單性花(不過大部分大戟科的植物都是雌雄同株,也就是雌花跟雄花在同一個植物上。

但是晃玉不是這樣的,它是雌雄異株(monoecious),也就是說他有男生跟女生的分別。

我跟晃玉的緣分從多年前開始,當時因為好奇買了一棵,沒想到它是男生。一開始不知道它是男生,後來不小心又多買了一棵,結果是女生。

有一天他們開花了,原本只覺得有趣(因為那個花真的讓我想到大戟科的花,沒有花瓣花萼,就是禿禿的。

當時沒有照相,找了網路上的相片給大家看一下。


這是雌花,一開始看到我也不以為意,沒想到接著另一棵(男生)也開花了;發現怎麼花長得不一樣?才發現後來開花的這棵,上面的花蕊有花粉!

於是我就把他們給配了一下,沒多久就長大,裡面竟然有種子!

這下子越來越好玩,我把種子播下去,沒想到不多久就發芽了。

很快的就長大了,但是因為光線不足有點徒長。


到第十一天的時候,子葉的下方開始腫大。

後來就越長越大了,可惜的是當時沒有想到可以把徒長的莖埋在土裡就好,就一直固執的讓他有著一根長長的莖。後來這棵晃玉就往生了。

後面幾顆種子也都沒有成功。

後來男生被偷走了,我發現男生不見了以後,就開始幫我的女生再找一個男生,可是都找不到。又買了一棵也還是女生。

後來這兩個女生都往生去了。

但是心裡還是念念不忘它,有時就會上去拍賣網站找,這時才發現它好稀少,當年真的是傻傻的不知道珍惜啊~(嘆)

最近上網去找,驚喜的發現有,而且有三棵!一口氣把三棵全買下,昨天到了,現在就等著他們開花,希望有男有女喔!這回我不會再錯過了!

12/16補上三個小朋友的照片。我猜右下的是男生...
幫這三個小朋友編號,左下的是No.1, 右下是No.2,上面的是No.3

2011/1/8再度幫三位小朋友拍照...發現No.1已經「轉大人」了,要開花啦!
很快就可以知道No.1是男生還是女生了!
2011/2/19 update 連續幾個冷峰,最近才看到No.1真的有花苞出來囉...期待期待!
No. 2 好像也要轉大人了...
可憐的No. 3 被我不小心用肥料灼傷幾塊,一直都長得最慢...
2011/3/27 千呼萬喚,No.1終於開花了...是男生...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Miscellaneous 12/04/2010

又是所謂「新年頭,舊年尾」的時候了;回顧這一年真的是混亂的一年,由於學校的人事異動,產生的巨大的變化,說真的也不是我要的。
我就如一個棋子,被擺在棋局之中;主導棋局的人早已挑選好他想要佔據的位置,我只能聽從安排,被任意地放置。
不是主導棋局的人,當然跟其他的棋子是一樣的。人不在,人情就不在了;這一年來體會最多的反而是這句話。對於某些人,我是心存感激的;感謝你們讓我知道誰是朋友。
感慨的是,在整個過程中,被選擇性的要求要在某些時刻表態,而我,只能做到「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於是我似乎總是被認為是表錯態吧!我想我也沒辦法解釋、也不願解釋了,我選擇了一條不容易走的路,選邊站當然很容易,但是有誰能承擔結果呢?
於是,終於來到了今年的12月。在我看來,It is time to bid farewell, forever.
或許,有些人我本就不應該把他們當作是朋友的。唉。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慈大2010運動會

今天是學校運動會,不過我今天早上要志工早會分享,加上我會的運動實在很少,又不愛玩趣味競賽,所以我並沒有參加。


昨天晚上下雨,讓人有點擔心,不過今天早上卻沒有雨,但是東北季風也滿冷的。

一早運動場就擠滿了人。


















唱國歌...今年各系各院都有自己的旗幟,蠻特別的一年。

校長致詞。校長真的很辛苦,昨天跟我們其他六個人去教育部簡報,晚上到校還要去接待客人,現在又跑來這裡致詞...




























我們熱血的慈懿會爸爸媽媽們!人生七十才開始喔!


運動員宣誓


大會結束,比賽開始,選手們先回休息區等比賽。















我們的院長兼系主任。

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雜感(11/17)

個性率直,不能當作言行沒分寸的護身符。


看到這個靜思語特別有感覺,出社會以後,常常發現有些人會用「我就是這麼直」來為自己開脫,或是用「沒辦法,他/她就是那麼直」來為自己的朋友/同事開脫,彷彿言詞中帶著刀劍就是講話很直,然後講話很直=個性率直,所以這一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記得當我從大學畢業時,我們的助教留給我們的祝福語是,希望我們是「率性而不任性」,當時還不是很了解,後來遇事越多,才慢慢體會到助教的意思。


就像說話很直,應該是直接把問題的核心指出來,例如說我們最近在請老師修正教學大綱,我通常就會很直接的跟老師說,老師,您的教學大綱在進度這裡寫得比較簡略,可不可以多寫一點,讓學生了解您的教學理念?您的教學目標哪些部分需要修改等等...這樣叫做說話很直。


如果不直接說出哪裡需要修改,老師可能根本不了解,反而會有反效果。


而另一種的「說話很直」,就是說:老師,您的教學大綱寫太少,不成體統,要再寫多一點。


如果您是那位老師,您比較想要聽到怎樣的意見?我想大家當然寧願直接被點出問題的核心,但是沒人想要聽到自己的教學大綱「不成體統」吧。


但有些人就是這樣說話的,接著等到被抗議的時候,就會說,我只是叫他改教學大綱啊,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要生氣,可能我說話比較直吧!


很久以前,林良(子敏)也曾經有一篇文章講過類似的概念,他舉的例子是,當有人以為水仙花有五個花瓣時,我們要怎麼糾正他呢?


「水仙花是六個花瓣,不是五個花瓣。」


這OK吧?


但如果換成:


「水仙花是六個花瓣,不是五個花瓣。你真笨,連這點常識也沒有!」




這樣就很傷人囉,可是偏偏有人就是喜歡加上後面那兩句,然後自認為自己不受歡迎的原因是因為「沒辦法,我說話就是那麼直,所以常常得罪人。」


前面提到的「率性而不任性」,如果我們講「水仙花是六個花瓣,不是五個花瓣」,這可以說是說話很直,也可以說是率性,但如果加上後面那兩句,就是任性了。任性的人,一定會得罪人,但是如果還用「沒辦法,我說話就是那麼直,所以才會常常得罪人」來解釋,那就更任性了。


與大家分享。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花博遊記:爭艷館之一

如果不是看了我可憐的行事曆,發現今天是接下來三四週之內唯一的空檔,我想以我向來認為一動不如一靜的個性,我應該是會選擇待在辦公室乖乖的備課。

反正不管怎麼說,星期一出差星期二去看花博,都是當天往返,實在有點瘋狂,不過想到那句「有些事現在不做,就永遠不會做了」就決定衝了。

因為前幾天聽了廣播,知道週末應該不是很好的時間,所以用掉了一天特休,找一個沒有開會的日子(真是彌足珍貴的一天),上去看花博。

沒想到人還是很多,到傍晚我離開的時候,入園人數已經超過27,000人,如果週末去看,應該都是滿滿的人吧。


因為事先看過一些雜誌上的資料,知道不可能一天看完;除了園區很大這個因素以外,另外就是有好幾個場館(夢幻館、名人館、故事館)都要先拿預約票才能進去。心裡存著要慢慢把他看完的想法,另外是,既然出來玩,就要開開心心的,不要像趕場一樣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也不要把自己弄得不開心。所以玩起來比較沒有負擔,不過說真的週二還有這樣的人潮,還是讓我嚇了很大一跳。

從雜誌上看不出哪些場館要抽預約券(上面的資訊是我到了花博後問人的),我挑選了應該不用抽的爭艷館。會認為爭艷館應該不用排隊是因為雜誌上說,爭艷館是由中山足球場改建的,那麼大應該不用預約吧!適時也證明我猜對了,但是不用抽預約券卻要排隊。


這裡只是外圍區,真正排隊的地方在裡面!到裡面還要排「一小時」,不過因為爭艷館比較大(裡面可以容納兩千兩百多人),所以雖然裡面的牌子上寫了要排一小時,但我估計應該差不多半小時吧。(沒有真的去看表,所以如果你去的時候真的等了一小時,不可以來罵我喔。)


爭艷館入口牆上的圖案都是用真的花拼製而成的。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等人走了再拍,但是人真的是很多,每個人都在拍照(注意看右邊那位大嬸正在自拍),沒有人會因為你在拍照就讓開等你拍完再走過來;所以,如果要等到鏡頭下的畫面完全淨空才能拍照,我想我要在每個場館裡都呆很久。


(11/10第一版未完,待續)

2010年10月3日 星期日

終身教授是如何產生的?

DIRECT EVOLUTION OF A FULL PROFESSOR

Abstract:

Success in academia is hypothesized to require specific phenotyp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such unusual traits arise, we used human clones  to identify the molecular events that occur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  graduate student to professor. A pool of graduate student clones was subjected to several rounds of random mutagenesis followed by selection on  minimal money media in the absence of dental insurance.
一直有人懷疑,要在學術界成功需要特定的性狀;為了要瞭解這些性狀是如何產生的,研究者將一群研究生的clone先進行幾次的隨機突變後,再將這些clone放在不含牙醫保險的最少金錢培養基(按:國外牙醫保險非常貴)上培養。

Students surviving  this selection were further screened for the ability to work long hours with vending machine snacks as a sole carbon source; clones satisfying  these requirements were dubbed "post-docs". In order to identify assistant  professors from amongst the post-docs, this pool was further  mutagenized,  and screened for the ability to turn esoteric results into a 50 minute  seminar.
能在培養基上生長的學生接著再進行下一輪的篩選:這次是篩選能夠以一包10-15元的泡麵當作唯一碳源的狀況下(按:原文是說以自動販賣機的點心當作唯一碳源,但台灣沒有這種東西,所以老葉改了一下),還能長時間工作作為篩選的條件;能夠符合這些條件的,就叫做「博士後研究員」。為了要找到「助理教授」,這些「博士後研究員」再度進行隨機突變,並從突變後的clone中找出具有將深奧的結果轉換成一場50分鐘演講的能力。能合乎這個條件的「博士後研究員」,就是「助理教授」。

Finally, these assistant professor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potential to become full professors in two ways: first, they were screened   for overproduction and surface display of stress proteins such as Hsp70.  Assistant professors that displayed such proteins (so-called "stressed-out" mutants) were then fused to the M13 coat protein, displayed on phages  and   passed over a friend and family members column, to identify those that  were incapable of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These were called full professors.
接著,這些「助理教授」們,如果表面的壓力蛋白(如Hsp70)過度表現的話,就會將他們和M13噬菌體表面蛋白融合後,以phage-display來研究是否能與家庭及朋友進行有意義的互動。不能進行有意義互動的「助理教授」們,就是「終身教授」。

Although these mutants arose independently, they shared striking  phenotypes.  These included the propensity to talk incessantly about their own research, the inability to accurately judge the time required to  complete bench work, and the belief that all their ideas constituted good thesis projects. The linkage of all these traits suggests that these  phenotypes are coordinately regulated.  Preliminary experiments have identified a putative global regulator.  Studies are currently being conducted to determine if overexpression of this gene product in post-docs and grad students can speed up the grad student-full professor  evolutionary process.
結果發現,這些「終身教授」們有許多共同的性狀,包括:
一、他們只要一談到自己的研究就沒完沒了;
二、他們永遠低估完成一個實驗所需要的時間;
三、他們永遠都認為自己的任何想法都是論文的好題材。
目前的結果發現了一個調節蛋白跟這些性狀的表現有關,研究者正在嘗試著在研究生跟博士後研究員體內高量表現這個蛋白,並觀察是否能加速終身教授的產生。


EDITOR'S COMMENTARY:

The present paper, titled "Direct Evolution of a Full Professor" is a fascinating document, well worth publication. However, the authors fail  to note several topics sure to be of interest to the Journal's readers. For example, it is a well-documented phenomenon that transition to industry  can occur at any point along the evolutionary pathway. The authors fail to comment on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behind such versatility.  Plasmid-borne  resistance genes encoding a tropism for rich media have been postulated  to fulfill this function. In support of this hypothesis, it may be noted that previous researchers who attempted to isolate this plasmid quickly underwent transition and never published their findings.


編輯意見:


這篇論文非常有趣,但是作者忘了進行一些相關的研究,例如:在整個終身教授產生的途徑中,隨時都會轉換到業界去,而這個轉換是否與先前分離出來的一個質體相關呢?這個質體上帶有對於「富有培養基」有趨性的基因,先前負責分離這個質體的研究員,實驗做到一半就跑去業界,也沒有把研究成果發表了。

從政大事件想到一些有的沒的



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讓我想到以前在當研究生的時候看到的一篇好笑的文章,去google了一下,果然找到了。
題目是:Why God Never Received Tenure at any University  (為何神在任何大學都無法拿到終身教授聘書?)

1.          He had only one major publication.(他只有一篇主論文)
2.          It was in Hebrew.(這主論文還是用希伯來文寫的)(註:世界一流的期刊,都是英文的)
3.          It had no references.(這個主論文,沒有參考文獻)
4.          It wasn't published in a refereed journal.(這主論文,也不是在有審查制度的期刊裡發表)
5.          Some even doubt he wrote it himself.(有些人甚至認為不是他寫的)
6.          It may be true that he created the world, but what has he done since then?(或許他真的創造了世界,但從那個時候到現在,他還有新的研究發表嗎?)
7.          His cooperative efforts have been quite limited.(他沒有跟多少人合作)
8.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has had a hard time replicating his results.(其他研究者無法重複他的實驗)
9.          He never applied to the Ethics Board for permission to use human subjects.(他也沒有跟「人體試驗委員會」申請人體試驗許可)
10.      When one experiment went awry he tried to cover it up by drowning the subjects.(實驗搞砸的時候,他乾脆把實驗結果淹死)
11.      When subjects didn't behave as predicted, he deleted them from the sample .(對於不合於預期的實驗結果,通常他都直接刪除)
12.      He rarely came to class, just told students to read the Book.(他很少到課堂授課,都只叫學生回家讀書)
13.      Some say he had his son teach the class.(有時甚至叫兒子代課)
14.      He expelled his first two students for learning.(他把頭兩個學生給開除了)
15.      Although there were only ten requirements, most students failed his tests.(雖然他的考試只有十題,但是大部分學生都考不過)
16.      His office hours were infrequent and usually held on a mountaintop.(他的office hours太少,而且常常都在山頂這種太偏僻的地方)

這篇文章存在很久了(從我當研究生到現在...),會想到只是想要借用這篇文章來指出一些高教體制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有信徒覺得不開心,在此道歉,別太當真啊...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金庸小說裡的兩鍋湯

剛剛我們家的考生二號又在複習金庸(最好基測考金庸、神奇寶貝、遊戲王,這樣一定上建中),提到張無忌在護送楊不悔去找楊逍的時候,路上差點被殺,張無忌被綑綁在地,剛好看到王難姑毒經裡面提到毒菌多半都是顏色鮮明,於是趁壞人不注意的時候把毒菌偷偷摘下,丟進湯裡,毒死了那些壞人。

看到這段,就讓我想到金庸的另一鍋湯;這鍋湯出現在連城訣裡面,狄雲被血刀門的寶象抓住,也是跟張無忌一樣面對要被吃掉的命運時,逃到神桌下面,發現了幾隻將死未死的老鼠,為了保命,也顧不得老鼠怎麼會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主動向寶象說可以幫他煮老鼠湯,伺候他吃得飽飽的都不用自己動手。

寶象這個大懶人當然馬上就答應,卻沒想到那幾隻老鼠之所以將死未死,是因為他們去啃食丁典的肉,已經中了金波旬花的毒;寶象吃了老鼠湯不久後就毒發身亡。

這兩鍋湯,一鍋是刻意下毒(張無忌),另一鍋是無意的;事實上即使在寶象毒發身亡後,狄雲都還不知道寶象是中毒死的,還以為自己功力大進(因為剛好在狄雲踢他一腳的時候寶象毒發),差點要把寶象喝剩的湯給喝了;如果不是金波旬花的香氣,狄雲可能接著也嗚呼哀哉,伏維尚饗了。

兩鍋湯,一樣毒死壞人,但是下毒的人的智慧就明顯的高下有別了...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北濱的雞冠花

每天早上載小孩去上學的時候,回程的路上會經過行政執行署那條路;應該是北濱路吧?發現就在行政執行署的對面的破房子前面,有一株好大的雞冠花。


第一次看到它時,頗為驚訝在沒有人照顧的狀況下,它可以開得那麼繁盛;每次經過總是想要幫它留下一點記錄,畢竟即使是有人栽培的,要長到這樣大都不容易,更不要說它沒有人照顧。



這張取景稍微遠一點,可以看到跟後面的破房子比起來,這株雞冠花長得有多高。

我喜歡植物(這就是為何選擇研究植物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強韌的生命力;不管環境再惡劣,只要給它們時間,總是會有植物冒出頭來。水跟土都很少也沒有關係,他們就像顏回一樣的安貧樂道,還是能夠長大開花。



總覺得跟他們比起來,我們實在是太纖弱了;我曾看過草皮被裝置物壓住好幾個月,等到裝置物移開後,底下枯黃的草皮在一個月內就恢復到原來的青翠。這點,我們是應該要學習,不過,要怎麼樣學習呢?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去你的情緒管理

住家隔壁的巷子裡有人家有喪事。

我向來不能了解為何要在自家門口開弔,把整條巷子堵起來半邊甚至一邊的行為。因為隔壁那條巷子很小,所以整條巷子就這樣被堵塞起來了。

由於這條巷子是我們平日上班上學的捷徑,所以這麼一來就要大繞遠路;心裡免不了有怨言,但想說反正這是這裡的「風俗」,而且也不會永遠都這樣,所以就不去計較這樣的事。

週末晚上,他們開始在我們這裡的巷子搭一個大棚子。

想是因為他們家的巷子太小,所以要把孝棚搭在外面;原本就已經不能走那裡,雖然不爽,不過現在因為有法規,他們也不敢半夜開弔,所以也就算了。

今天早上看到他們還在,想說應該也快走了吧?

沒想到要出門的時候,卻發現有一輛大車就停在我們家的小車旁邊,讓我們完全出不去。

這邊是圍牆這邊是房子

因為他們把我們上班上學的捷徑給堵住了,我們這幾天都要提早出門(姊姊很怕遲到);當我發現竟然有人讓我們沒辦法出門,我心裡真是OOXX。

我往孝棚看,看到幾個小孩坐在裡面;我只好指著那輛double-park的車,用有點大的音量說:請問這是誰的車?

那幾個小孩裡面有人回應說,停一下就走了。

花蓮人的「一下」可沒有個準,更何況一寸光陰一寸交通,於是我很堅持的說:沒有這種停一下的,我們要出門上班啊!(OS:你家死人別人都不要過日子了嗎?)

這時車主才出現,用很惡劣的語氣說:我才停兩分鐘你就出來了(OS:兩分鐘是你說的,我可不知道你實際上停了多久),人長那麼漂亮脾氣那麼差(OS:我長得怎樣關你什麼事?就算我長得漂亮,你double-park害我不能上班上課,我叫你把車移走就叫做脾氣差嗎?),人家在辦喪事不能體諒一下嗎(OS:我已經體諒你們家快一個星期了,這是馬路不是停車場,你把車停在路中央讓人都不能過,難道我還要感恩嗎?你家死人別人也都不要活了嗎?),好好我開走....

我很不爽的把車子迴轉後從車後方的巷子開走,路上有經過他的車,沒想到小朋友說:媽媽,他罵人耶!

因為車窗關著我們沒人聽見,但是小朋友從他的表情可以看到他是在罵人。

真的是莫名其妙,花蓮應該也有殯儀館,為了他家辦喪事把公共的道路給堵起來一個星期已經很過份了,接著開弔的時候乾脆佔用更多道路,還把公共的道路當他家的停車場,叫他移走還罵人,我真的覺得OOXX,他家死人就最大,全部的人都不要過日子不要上班上課嗎?

OOXX@#$%︿&*.....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成功為失敗之母?

【摘自商業週刊1184期】
杜書伍:所謂的成功有後遺症,是在後面幾年會出現的。成功最大的幾個問題:第一是員工就沈迷在成功裡面,沈浸舒適圈,過份自信自大,能力於是逐步退化。像是千萬級的業務員,賣得很好,那是他的能力還是公司的能力?企業成功的力量很大,但有的人不知道,就以為,我真的很行喔。
尤其,成功企業會一直擴張,它要找更多人進來,但很多人進來尋求安逸,所以就變質了。好,當你知道有這個後遺症,你趕快就要弄配套下去,更嚴格的考核。
.....
湯明哲:所以為何說成功是失敗之母,因為你成功了,忘記控制你的後遺症,當它慢慢發酵時,你死了都不曉得。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勿以己之心度人

晚上有人來拜訪,一開始繞著圈問了一堆不著邊際的問題,問我對生活滿意嗎?對工作滿意嗎?有沒有計畫要回美國之類的,這樣繞圈子問了一、二十分鐘,最後才說出了來意,原來因為這些年這裡也有不少人離開(但他忽略了也有不少人來),所以他主觀的認為,這個環境一定非常令人不滿,所以有這麼多人離開。

我除了苦笑,也只能耐心的跟他解釋:

沒有任何一份工作是十全十美的,我說還好也並不就表示這裡是人間天堂,工作辛苦也不表示我打算隨時都拂袖而去;我向來都是盡力而為,如果真的不可為我也不會強迫自己留下來。

這些年這裡的確有些人離開了,(但也有不少人來)離開的原因大部分應該是有更好的offer,俗稱的五年五百億(也就是頂尖大學計畫)給了一些國立大學充沛的財源,他們可以用這些經費改善設備,(變相的)加老師薪水,所有這些累積下來,所產生的磁吸效應是相當可觀的。不只是這裡,所有私校都面對相同的困境。相對於公立學校,私校的福利也較差;原本薪水或許所差不多,但是在頂尖大學計畫下,這些國立大學吸引力相對的大大增強,於是就這樣私校的老師就不見了。

我的客人當年離開這裡的時候,是在不得不的狀況下被迫離開的,我相信當時如果可以留下他會留,或許心裡有些不平吧。

但是再怎樣不喜歡你原來的單位,也不能用自己的想法來度量所有離開那個單位的人的想法。每個人離開都有自己的理由,未必是那個單位不好;如果這麼多年這麼多人都拂袖而去,那麼這個單位應該早就有很大的問題,也不會還有這麼多人願意為它奉獻了。

要用開闊的心去看所有的事物,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套在所有的人的身上,每個人的個性、境遇都不一樣,單純的用自己的想法,認定所有人都跟自己一樣,徒然顯得好笑而已。再者,即使當初離開懷著怨恨,但如果不把這件事情拋開(在我看來那也不能算上什麼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一輩子一直陷溺在裡面,對自己也不會有什麼好處。有位名人的前妻不也說「離開心更寬」嗎?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我們需要慎思明辨的改革

日前教育部研議後年起基測只考一次,且改採百分制;消息一出,各界都覺得,教改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那麼當初何必改呢?

當然大家心裡多少會有點「e04」,但是要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其實又太過了。當初大家也是一直在批聯考,說這個制度戕害了多少年輕人的身心,所以才會有此一改。

問題不在於改,而是在於,在改革之前是不是已經「慎思明辨」了?

在進行改革之前,應該要先分析,是不是真的有迫切改革的需要?接著就要開始收集資料,看看其他國家是否最近這5-10年內進行過教改,執行的成效如何?執行的成效好不好很重要,不要因為剛好有某某大老從OO國回來,因為某某大老只聽過OO國的教改,所以就把OO國的制度照抄回來,完全不管這套制度在OO國目前是不是還在執行,還沾沾自喜的告訴社會大眾說我們是參考「先進國家」的制度,殊不知「先進國家」早就把這套丟進垃圾桶,我們還把它撿起來當寶...參考先賢的例子很重要,畢竟別人已經做過,好處、壞處也都在那些「先進國家」試過了,大可以拿來好好研究後,決定哪一套比較好。但是如果只是拿半套來,只知道怎麼做,選擇性的不去看可行性這一面,不是無知,就是不負責任。

找到好的、可以用的,接下來就要好好的去執行,不要做一半,一被抗議就縮回去,這裡打折那裡退縮,原本是要畫老虎,最後變成吉娃娃,還要怪人家的制度不好、不適用,卻不去想根本是自己先縮手,七折八扣早就不是原形,還說人家的原形難看。

我們的國家這些年來,充滿了沒有慎思明辨的改革,比方說,還沒有去看過去18年的出生率,就隨隨便便答應廣設大學、讓五專升格為技術學院、科技大學,讓很多大學都可以設立教育學程...然後就發現流浪教師、學士比街上的流浪狗還多;滿懷熱忱想要當老師的學生,被錄取率爆低的甄試把熱情消磨殆盡;不知道何去何從的大學生,加上往研究傾斜的升等制度,讓大學生才剛畢業又一批批的被趕進研究所....民國105年是大學的第一個大關,這一年入學的新生會少5.5萬人,到民國117年可以想到會再來一次,到時候還剩多少大學?

教育制度如此,其他的也差不多。在紐西蘭的奇異果每顆永遠都不會低於8元的狀況下,我們的柳丁、高麗菜、珍珠芭樂...每年總會有一樣農產品要來個跳樓大拍賣,有沒有想過人家是怎樣控制奇異果的價格,而我們又是怎樣的自詡農業大國,卻從來沒有個像樣的農業政策,只會開放農地上可以蓋超級豪華的農舍、任憑廠商提建議把良田徵收變成農地....

還是要說,政府不用心,反對黨只會出一張嘴來吵架,眼看著真的要「國破山河爛」了。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發展工業又能減碳!中國高污染「讓利」給台灣

 摘自商業周刊 第期 -07-05 


兩岸第一回合的ECFA談判結束了,表面上,中國讓利給台灣,實際上,中國才是真正的贏 家。 因為,台灣要面子,重視數字與金額大小,雖然帳面漂亮,卻幾乎無助於產業前景;反觀中 國,要的是裡子,重視策略與目標,對於自身未來要發展的重點產業,一個也沒讓,不但保 護住產業利益,還從台灣拿到好處。 


高污染產業雙標準,只歡迎原料去 


中國第一個賺到的是二氧化碳(CO2)減量。去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之前,中國做出了 一個二氧化碳減排的承諾,到二○二○年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減排到二○○五年標 準的四五%,相當於減少近七十億噸二氧化碳。 這是一個巨大的壓力,所以中國從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十一五計畫)到明年開始的第十二個 五年計畫(十二五計畫),都把節能減碳放在第一目標,限制高污染產業與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中國的經濟還在高速發展,汽車、家電消費不斷成長,石化與鋼鐵需求仍強勁,該怎 麼減? 剛好,台灣需要一個金額漂亮的早收清單,就順水推舟,讓台灣來供應石化原料, 以減少中國本身的碳排放量。 


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說,中國每年有三成以上石化原料仰賴國外供應,台灣正好可填補這 個缺口。 於是,大陸想要的石化產品,如航空煤油、丙烯、氯乙烯,關稅只有一%, 簽了ECFA後降為零,擺明了多多益善。 但如果把丙烯製造成為聚丙烯(PP),平均關稅就變六倍,達到六%;如果把氯乙烯製造成 為PVC,台灣輸往大陸還被告傾銷,要加課一○%到二五%的傾銷稅。 從一%到二五%,其實只差一道簡單的工序,但中國的態度昭然若揭:供應原料給我,可以 降低我的二氧化碳排放,歡迎;若台灣想製成PP或PVC等提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那是跟我本 地的業者競爭,想要列入早收清單或取消傾銷稅,沒門! 對台灣而言,更不值得的是,石化原料附加價值低,台灣賣給中國,所賺不多,但中國拿到 後,多幾道工序,做成高附加價值的塑化產品,就能夠創造更多產值與就業機會, 而製造原料所產生的污染,卻留給台灣人承受。 鋼鐵也是同樣的道理,中國給台灣零關稅,因為向台灣買,可以減少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 


策略性產業不降稅,逼台灣去設廠 


中國作戰目標明確,用關稅調節供給,扶植本土產業發展 ,非常清楚中國的利益是什麼。 中國第二獲利的是策略性產業。 台灣有六大新興產業,大陸也有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畫,包括新能源、 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及資訊產業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 其中,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三大項屬於綠色能源,新醫藥、生物育種屬生物科技, 跟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中有所重疊,雙方甚至是未來競爭者。因此中國積極拉攏台灣面板廠 與LED廠。 
杜紫軍說,一開始台灣就想談面板列入早收清單,然而大陸就是不談,甚至讓日韓在大陸設 廠,讓台灣的對手在中國更具內銷競爭力,等於在威逼台灣面板業。 同樣的,其他台灣需要的新興策略產業,中國也盡可能閃躲。因此杜紫軍強調,中國一直說 自己讓利,實情是一個也沒讓。 


第三個獲利的是文化與服務業。 儘管這部分應是兩岸互蒙其利,但對中國的利益,遠大過台灣。因為中國產業重心正從製造業轉成內需與服務業,台灣則是服務業產值比重早就超過製造業,因此開放台灣服務業進軍大陸,或是大陸服務業進軍台灣,對中國是雙贏。 


早收清單出爐之後,大陸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對外說,大陸願意簽出「不平衡的經濟協議」 ,只因「兩岸是一家人」。 其實,中國從早收清單中早已得利,但臨門再喊說是不平衡的經濟協議,讓台灣民眾以為佔 了便宜,這就是裡子與面子都要的中國聰明談判。也可以說,ECFA第一回合,中國交出了亮麗成績單。


>>>政府官員不用心,民進黨只會做意氣之爭,眼看著不只要「國在山河破」,而是要「國破山河爛」了。

防蚊貼片

每次出去院子裡工作的時候,就要有輸血的心理準備。我很怕蚊子咬,但又超級怕熱不能穿長袖長褲,兩件事評估之下,最後還是選擇輸血。上次聽到廣播說有防蚊貼片可以貼在衣服上,想如果有效的話,還真是救命的恩物,就跑去藥局問。

藥局說他們沒有廣播說的那種防蚊貼片,倒是有另一種日本進口的,很搶手,每次上架很快就被搶光。既然是日本的(表示品質應該有保證吧),又很搶手,我就買了兩包。

今天要出去戶外工作以前,就把防蚊貼片拿出來貼。一開始想省錢,只有在右肩跟左腳的褲管上各貼一片。

掃地的時候就開始注意到右腳好像一直被咬,左腳似乎是比較少,於是衝進家裡又在左肩跟右腳的褲管上各貼一片。

接下來就還蠻安靜的,沒有再被蚊子騷擾了。

掃完地準備要洗澡,低頭看到兩隻腳被咬的狀況:

看到了嗎?右腿(照片的左邊)被咬了六七個,左腿只被咬了兩個。左腿被咬的地方集中在內側,可能是一開始為了省錢,只有貼在左腿褲管外側的時候被咬的?
雖然說n=1,不過個人覺得這個實驗結果還蠻明顯的,而且左右腳的褲管都貼上以後就幾乎沒有被咬了。
夏天在戶外乘涼是蠻開心的事,不過如果一直被蚊子騷擾,就很難開心起來。香茅油之類的東西雖然有效,但是油膩膩的感覺不是人人可以忍受的(我就不行)。對於極端怕熱的人,穿上長袖也不是選項,更何況有些很強悍的蚊子,隔著衣服也照樣採血。

這個防蚊貼片,我想以後會更搶手了~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一天下午的奇遇

有天下班的時候,由教卓中心匆匆經過連接福田樓跟A棟的長廊,中庭有個物體引起了我的注意。



















它雖然小,但是還在移動;所以我決定走過去看看到底是什麼?



















是一隻老鼠,但是兩隻後腿(可能連下半身)癱瘓的老鼠。



















小老鼠不知道什麼時候他的雙腿就癱瘓了,但是他還是很努力的在校園裡生存了下來....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弱智的媒體,鄙視閱聽人的水平

最近世足賽最紅的動物就是德國的章魚了,這隻名叫Paul的章魚,到目前為止仍然保持全勝的紀錄,當然也引讓各大媒體討論起章魚的智商。

姑且不論章魚到底有多聰明(說真的,智商的測量,是人類自己先建立常模,認為現代社會裡幾歲的小孩應該會什麼,然後用這些常模來評斷今天一個小孩到底有多少智商,這其實牽涉到主觀的判斷。現代社會裡小孩應該會的東西,在古代社會裡未必需要,在原始的社會裡更是未必需要。至於一隻章魚在海底世界裡需不需要會這些行為,那就更是各人意見了),但是昨天老葉卻看到了一則令人不敢相信的新聞。



對!就是這個新聞!

當時老葉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難道台灣都沒有新聞可以報了嗎?我們的媒體淪落到,要去找一隻章魚,做一些me too studies拿來當新聞?這可以算新聞嗎?我們的記者們的腦細胞都死光了嗎?

台灣的媒體,最近這些年已經淪落到只會抄PTT、找部落格、播一些不像新聞的新聞,有時候我會想,到底是他們弱智,還是他們鄙視我們這些閱聽人,認為我們只看得懂這些弱智到極點的報導,稍微有一點水準的新聞,都看不懂呢?

下面又是一個跟章魚有關的弱智的新聞

世足/德章魚哥承受壓力 命理家:牠預測能力降低很憂鬱

我真的是不敢相信,我們的記者、以及媒體的經營者,會認為這樣的新聞,是我們這些閱聽人應該要知道的,是值得告訴大家的....

要知道,一條肌細胞收縮一次就要耗費上萬個ATP,要閱聽人去轉動眼球看這種新聞,浪費好幾百萬個ATP,不覺得太不環保嗎?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電扶梯,與父母的責任

男童攀手扶梯,3米高掉落顱骨骨折

看到這個新聞,忍不住又要對於現在的年輕父母念兩句。

我去家樂福採購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小孩在手扶梯上玩耍;走相反方向的、趴在上面的、或是把玩具之類的小東西放在上面的,都看到過。

手扶梯其實如果發生意外相當危險,因為機械有它的反應時間,任何物體(包括人體)在捲進去的時候,即使他在第一時間馬上切斷電源(新式的電扶梯應該都有這個裝置),但是因為機械的惰性並不會立刻靜止,而且都是被卡在細縫裡,造成產生的都是大面積的撕裂傷。應該還記得有一年跨年的時候,有人就因為被夾進手扶梯裡,整個頭皮被掀起很大一塊的意外吧!

因為我在國外的時候,就曾經聽過手扶梯所產生的恐怖意外,所以回國後我只要看到都會忍不住出聲制止。原以為父母就算不謝謝我,至少也會從善如流地趕緊叫自己的小孩不要再調皮了。

沒想到,家長的反應是認為我多管閒事,小孩他自己會教,玩手扶梯不過是小事,憑什麼我這個路人甲乙丙丁有權利來管他的小孩....

還有家長根本置若罔聞,好像我剛剛的善意提醒,只是大賣場裡的噪音....

以前我小的時候(好快那已經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小孩在公共場所做出不對的事情,如果家長沒有在第一時間糾正他,所有的長輩,不管認識、不認識,大家都認為有責任一起來教這個小孩;家長也會從善如流,不但當場接受其他長輩的意見,通常回去都還有一頓好打。

我不是說打小孩是對的,但是對於別人善意的糾正(我想我叫他的孩子不要玩手扶梯,很危險,這應該絕對沒有惡意吧),如果置若罔聞,甚至擺出一副「你多管閒事,我家小孩我自己會教」的樣子,這樣是給小孩什麼樣的信息呢?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到底什麼時候要讓你的孩子長大?

父母越全能 孩子越無能-Yahoo!奇摩新聞

老葉在大學裡面也常常看到這樣的父母。

小孩有什麼困擾,爸媽立刻一通電話來到學校關切;一通不夠,再來一通、兩通、三通,甚至親自到校關切,作家長的相信,自己的孩子,『還只是孩子』,所以『他不會』,要家長親自出馬才安心。

往往看到,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從頭到尾,都是家長在說話,孩子在後面大氣都不敢透一口。

案例一:學生對老師成績計算有疑問,來向老葉反映。老葉聽了以後覺得學生的理由的確站得住腳,也告知學生會跟老師反映。老師聽了以後也覺得自己不是那麼站得住腳,決定要更改成績。原本一切都已經OK了,卻沒想到家長知道以後,竟然責罵孩子,說孩子不該到行政單位來反映;但就我所知,家長自己已經打了三、四次電話到行政單位去反映,既不願意留姓名也不願意留下聯絡的資訊,因為已經放暑假老師上班時間較不固定,同仁一時找不到老師,家長為此還相當不高興。
原本我想,他的孩子已經清楚的跟我反映他的問題,我也跟授課教師取得共識,case closed!沒想到家長竟然責怪孩子不該到行政單位來反映(那他打給我們是為何?),原本孩子來找我時還很鎮定,被家長一罵,還要學生收回反映,『當掉就算了』,弄得學生情緒非常激動...

孩子既然能夠為自己的權利辯護,家長又何必強出頭呢?

案例二:學生騎車闖紅燈被老師的車子撞倒,學生傷勢不重,自己知道闖紅燈才被撞也沒打算要老師賠什麼;結果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發生車禍,竟然氣勢洶洶地要求賠償。監視錄影帶一調出來,發現根本就是學生闖紅燈。原本老師覺得息事寧人就算了,被家長這樣一鬧,這下老師堅持要家長賠他的保險桿....

在還沒有弄清楚事情的始末之前,千萬不要以為『我的孩子絕不會有錯!』

********************************************************************
回國以後就發現現在的孩子真的很幸福,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但是無微不至是幸也是不幸,造成我們的孩子都有延遲的童年。

每年秋季開學的時候,總可以看到父母幫孩子載了像山一樣高的行李,原本老葉以為,因為我們在東部,交通比較不便,所以家長不遠千里而來;沒想到在西部也是一樣。

那天去台大參加椰林講堂,剛好也是期末在搬宿舍,家長開了一輛車到宿舍門外,父母兩個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在前面走,孩子手上只拿了一小包。我站在那裡看了幾秒,想到以後他出去工作的時候,誰來幫他打理這些;想到自己大學的時候,因為父母除了第一次去報到的時候載我去,從此都是我自己處理,所以大一下就知道要怎麼打包行李,才不會有太多包,也不會回家以後發現杯碗全破,不禁為這些孩子擔憂了起來。

父母越全能,孩子越無能。不要無微不至的幫你的孩子安排他的人生,他的人生需要他自己去安排,不論是大事或是小事。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到底界限在哪裡

小六生持剪揮舞 師受傷提告

今天的新聞裡,提到有位小六的學生,因為懷疑同學弄壞他的玩具,竟然拿著剪刀揮舞,上前去制止的老師,竟然被他的剪刀畫出一條3公分長的傷口。

從今天晚餐時聽到的新聞,老師因為學生多次在學校有失控的行為,家長雖然屢次來道歉,但孩子的行為並沒有改善,覺得不能再縱容下去,決定提告,法院最後判賠四萬多元(不是上面的連結裡說的兩萬多元),家長相當的不滿,覺得自己的小孩只是個孩子,老師這樣一狀告到法院,未免過份。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聽到這樣的話,心裡的感觸真是難以形容。

我在國外求學+工作也將近十年,看慣了老美常說的"It's your right!",也瞭解每個人都有為自己爭取權益的權利,不過回到台灣看到的,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或許在政黨輪替以後,大家意識到沒有什麼是不能換的,沒有什麼是不能質疑的,也沒有什麼是不能挑戰的;但是我很驚訝的發現,這些都只應用在一方,也就是過去擁有較多權威(威權?)的一方。

於是,老師罵學生,學生可以告老師。

罵生「遲到大王」師判拘役40天

當然,我覺得老師罵學生遲到可以列入金氏世界記錄是有點過份,所以家長要告,好像也沒什麼好說的(雖然我想,只有當事人瞭解情況)。

不過,既然老師罵學生,學生可以告老師,學生傷了老師,老師也可以告學生吧?

不懂學校為什麼要「大事化小」?不懂家長為何覺得「過份」?

我更不懂的是,到底界限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