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研議後年起基測只考一次,且改採百分制;消息一出,各界都覺得,教改繞了一圈又回到原點,那麼當初何必改呢?
當然大家心裡多少會有點「e04」,但是要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其實又太過了。當初大家也是一直在批聯考,說這個制度戕害了多少年輕人的身心,所以才會有此一改。
問題不在於改,而是在於,在改革之前是不是已經「慎思明辨」了?
在進行改革之前,應該要先分析,是不是真的有迫切改革的需要?接著就要開始收集資料,看看其他國家是否最近這5-10年內進行過教改,執行的成效如何?執行的成效好不好很重要,不要因為剛好有某某大老從OO國回來,因為某某大老只聽過OO國的教改,所以就把OO國的制度照抄回來,完全不管這套制度在OO國目前是不是還在執行,還沾沾自喜的告訴社會大眾說我們是參考「先進國家」的制度,殊不知「先進國家」早就把這套丟進垃圾桶,我們還把它撿起來當寶...參考先賢的例子很重要,畢竟別人已經做過,好處、壞處也都在那些「先進國家」試過了,大可以拿來好好研究後,決定哪一套比較好。但是如果只是拿半套來,只知道怎麼做,選擇性的不去看可行性這一面,不是無知,就是不負責任。
找到好的、可以用的,接下來就要好好的去執行,不要做一半,一被抗議就縮回去,這裡打折那裡退縮,原本是要畫老虎,最後變成吉娃娃,還要怪人家的制度不好、不適用,卻不去想根本是自己先縮手,七折八扣早就不是原形,還說人家的原形難看。
我們的國家這些年來,充滿了沒有慎思明辨的改革,比方說,還沒有去看過去18年的出生率,就隨隨便便答應廣設大學、讓五專升格為技術學院、科技大學,讓很多大學都可以設立教育學程...然後就發現流浪教師、學士比街上的流浪狗還多;滿懷熱忱想要當老師的學生,被錄取率爆低的甄試把熱情消磨殆盡;不知道何去何從的大學生,加上往研究傾斜的升等制度,讓大學生才剛畢業又一批批的被趕進研究所....民國105年是大學的第一個大關,這一年入學的新生會少5.5萬人,到民國117年可以想到會再來一次,到時候還剩多少大學?
教育制度如此,其他的也差不多。在紐西蘭的奇異果每顆永遠都不會低於8元的狀況下,我們的柳丁、高麗菜、珍珠芭樂...每年總會有一樣農產品要來個跳樓大拍賣,有沒有想過人家是怎樣控制奇異果的價格,而我們又是怎樣的自詡農業大國,卻從來沒有個像樣的農業政策,只會開放農地上可以蓋超級豪華的農舍、任憑廠商提建議把良田徵收變成農地....
還是要說,政府不用心,反對黨只會出一張嘴來吵架,眼看著真的要「國破山河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