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商業周刊 第期 -07-05
兩岸第一回合的ECFA談判結束了,表面上,中國讓利給台灣,實際上,中國才是真正的贏 家。 因為,台灣要面子,重視數字與金額大小,雖然帳面漂亮,卻幾乎無助於產業前景;反觀中 國,要的是裡子,重視策略與目標,對於自身未來要發展的重點產業,一個也沒讓,不但保 護住產業利益,還從台灣拿到好處。
高污染產業雙標準,只歡迎原料去
中國第一個賺到的是二氧化碳(CO2)減量。去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之前,中國做出了 一個二氧化碳減排的承諾,到二○二○年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減排到二○○五年標 準的四五%,相當於減少近七十億噸二氧化碳。 這是一個巨大的壓力,所以中國從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十一五計畫)到明年開始的第十二個 五年計畫(十二五計畫),都把節能減碳放在第一目標,限制高污染產業與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中國的經濟還在高速發展,汽車、家電消費不斷成長,石化與鋼鐵需求仍強勁,該怎 麼減? 剛好,台灣需要一個金額漂亮的早收清單,就順水推舟,讓台灣來供應石化原料, 以減少中國本身的碳排放量。
經濟部工業局長杜紫軍說,中國每年有三成以上石化原料仰賴國外供應,台灣正好可填補這 個缺口。 於是,大陸想要的石化產品,如航空煤油、丙烯、氯乙烯,關稅只有一%, 簽了ECFA後降為零,擺明了多多益善。 但如果把丙烯製造成為聚丙烯(PP),平均關稅就變六倍,達到六%;如果把氯乙烯製造成 為PVC,台灣輸往大陸還被告傾銷,要加課一○%到二五%的傾銷稅。 從一%到二五%,其實只差一道簡單的工序,但中國的態度昭然若揭:供應原料給我,可以 降低我的二氧化碳排放,歡迎;若台灣想製成PP或PVC等提高附加價值的產品,那是跟我本 地的業者競爭,想要列入早收清單或取消傾銷稅,沒門! 對台灣而言,更不值得的是,石化原料附加價值低,台灣賣給中國,所賺不多,但中國拿到 後,多幾道工序,做成高附加價值的塑化產品,就能夠創造更多產值與就業機會, 而製造原料所產生的污染,卻留給台灣人承受。 鋼鐵也是同樣的道理,中國給台灣零關稅,因為向台灣買,可以減少自己的二氧化碳排放。
策略性產業不降稅,逼台灣去設廠
中國作戰目標明確,用關稅調節供給,扶植本土產業發展 ,非常清楚中國的利益是什麼。 中國第二獲利的是策略性產業。 台灣有六大新興產業,大陸也有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計畫,包括新能源、 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及資訊產業等七大戰略新興產業。 其中,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三大項屬於綠色能源,新醫藥、生物育種屬生物科技, 跟台灣的六大新興產業中有所重疊,雙方甚至是未來競爭者。因此中國積極拉攏台灣面板廠 與LED廠。
杜紫軍說,一開始台灣就想談面板列入早收清單,然而大陸就是不談,甚至讓日韓在大陸設 廠,讓台灣的對手在中國更具內銷競爭力,等於在威逼台灣面板業。 同樣的,其他台灣需要的新興策略產業,中國也盡可能閃躲。因此杜紫軍強調,中國一直說 自己讓利,實情是一個也沒讓。
第三個獲利的是文化與服務業。 儘管這部分應是兩岸互蒙其利,但對中國的利益,遠大過台灣。因為中國產業重心正從製造業轉成內需與服務業,台灣則是服務業產值比重早就超過製造業,因此開放台灣服務業進軍大陸,或是大陸服務業進軍台灣,對中國是雙贏。
早收清單出爐之後,大陸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對外說,大陸願意簽出「不平衡的經濟協議」 ,只因「兩岸是一家人」。 其實,中國從早收清單中早已得利,但臨門再喊說是不平衡的經濟協議,讓台灣民眾以為佔 了便宜,這就是裡子與面子都要的中國聰明談判。也可以說,ECFA第一回合,中國交出了亮麗成績單。
>>>政府官員不用心,民進黨只會做意氣之爭,眼看著不只要「國在山河破」,而是要「國破山河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